sicusa

已创建论坛回复

正在查看 15 个帖子:1-15 (共 48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回复至: 思源宋体崩了 #7660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好像是网络问题,我这里是好的(悲)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是按照字符数来计算的,之前是300字符,但是有的文章空行比较多看上去就露出了很多部分x 我改到200吧

        回复至: 哲学论文笔记贴 #7280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质料现象学的偏离与逆转——米歇尔·亨利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根本推进】

          米歇尔亨利回顾胡塞尔意向性理论,发现作为触发意向性的感觉质料仅仅只是被胡塞尔当作和意向性中非质料的意向形式相对立的概念(质料和形式的二分好像是从亚里士多德就继承下来的),于是质料就变成了只是有待于意向性之光照亮的“黑暗”部分。

          但实际上,既然意向性要求质料内容的在先给定,那么传统现象学中以意向性作为一切体验之本原给予的立场就要得到颠覆。质料首先是自身给予的,并使意向性成为“第二次给予”。

          如果按照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现象学的观点,即内时间意识结构是一种形式化的观念,所有的时间都是被感知的时间,那么实际上没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当下,因为“每个被感知的时间都是作为当下之中的过去而被感知的”(即已经自身给予的那个“当下”体验的质料)。

          所以米歇尔亨利认为当下是印象,是活生生地给出自身的“生命的运动和自身显现”,它是真正排除了超越性的绝对的内在,意识不停遭遇它而不是构造起它。在这个意义上米歇尔区分了两种现象的显现方式,一种是经典的意向性,而另一种就是印象性地、感受性的质料的显现,称其为感发性,并且认为后者是前者的最终基础。

          回复至: 生活世界和艺术 #7246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对于‘自我’和‘世界’的区分来自于西方哲学由来已久的主客划分。

            很长一段时间‘自我’(或更恰当称为主体)都被认为是独立于世界存在的实体。这未必导向传统意义上的唯心主义,而是因为意识和被意识感知到的世界在严格的概念分析上一直难以被调和:

            过去的哲学家要么坚持一种‘概念都被心理活动构造’的心理主义,要么坚持‘概念预先已存在于世’的柏拉图主义(认为预先存在‘自然’作为概念来源的自然主义也具备相似特征)。 但以私密、流变的意识为出发点就难以论证被认识到的概念的稳固性,而以外部世界为出发点就难以抵达意识行为的深处,并为概念如何给予的过程奠基(我们不能反过来用一个外部、客观世界为概念的给予过程奠基,因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已经是被意识预先给予的——这会造成循环论证)。

            这个矛盾引出了很多哲学史上的关键问题,例如最著名的心物问题和自由意志问题。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体系则在同时批判二者问题的同时,试图将这两类理论合并成一个能够在严格意义上描述意识活动与被意识活动给予的对象之间关系的哲学理论。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并论证了这一点,开启了整个现象学运动的序幕。

            回复至: 童年 #7184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网络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提早社会化了,其实就是让孩子越来越早地离开那个黑夜中的原始世界,也越来越畏惧黑夜,畏惧不确定性、创伤性、矛盾和无法阐明的东西。艺术就有重新发掘那个世界的可能。

              回复至: 童年 #7183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就是那个世界里的生物,而语言的创伤性能够溯源到那个世界本身的创伤中。那个世界如同是一个无法被语言捕捉到的黑夜,或者一个“真正原始的自然”。

                回复至: 童年 #7182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这里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是否要将童年时期的人看作“历史里的人”,或者换句话说,是否准备好接受历史的评价。

                  这当然不是说将童年经历看成是与世隔绝的封闭时间段,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童年时期我们的表达具有一种直接性——这种直接性对于孩子来说是自然的,对于成人来说却是创伤的——所以童年经历恰恰相比与成人来说,与世界具有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个世界不是我们长大之后依靠观念构造出来的世界,而是一个更加原始的、与意识的发生本身紧密相连的前语言的世界。

                  回复至: 从翡奥尼加远眺 #7180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迟来的欢迎wwww!!!

                    回复至: 【阿尔薇兰】阿尔薇兰国歌《沧海颂诗》 #7172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好听!!

                      回复至: Blender 建模练习 #6599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回复至: Blender 建模练习 #6596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回复至: Blender 建模练习 #6592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回复至: Blender 建模练习 #6537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回复至: Blender 建模练习 #6534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回复至: 光辉之书:心灵卷 #6503
                                sicusasicusa
                                管理员
                                  @sicusa

                                  艾茵的心灵

                                  艾茵的原初能指即为古星,原初心灵即为古星的心灵。

                                  古星的心灵始终处在一种以自身为中心扩散的凝视行为中。它们在凝视中获得同一的自我,并将这种自我投射到被凝视物体上。

                                  古星投射自我的过程也是被投射物获得自我的过程。可这种自我却只是一种虚妄的感受:它是古星在对世界进行意象化的意识活动中分出一部分主体性来对被凝视物进行演绎的结果,而非是某种由智性凝聚而成的心灵(在艾茵界只有古星是心灵的拥有者)。这种短暂存在的“自我”由于无法完成对自身的客体化,因此缺少自反性、无法追问自己存在的背景与源头,只能下意识地接受古星为它赋予的体验。或者说,当它们试图进行反思的时候,古星就从这种主体性的暂时分裂中回到祂的同一性了,这些“自我”也就不复存在。

                                  星光所及之处即古星目光所及之处,而这些在光芒下生灭的无数自我也终究只是古星的无数梦境。这些原初梦境的存在能被真正的心灵感受到,也是他们会对环境感受到一种“异样的亲和性”的源头。而当这些梦落在他们暂时平息的意识之境时,也就成为了生灵自己的梦境的源头。

                                  更值得一提的是,原初梦境无法感受到的那个自我消亡、即古星从原初梦境中醒来的时刻也不可避免地会映照在生灵心中,那是他们对世界最本源的体验,一种关乎“死亡”的力量。

                                正在查看 15 个帖子:1-15 (共 48 个帖子)